白蜡属于什么类物质?
酯类物质
白蜡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是高级饱和一元酸和高级饱和一元醇构成的酯类物质。主要成分为26酸26酯(C25H51COOC26H53)。白蜡质地坚硬稍有脆性,断面呈针状结晶,色白或微黄,表面光滑并有光泽,无臭无味,熔点81~83℃,比石蜡、蜂蜡、鲸蜡高。15℃时比重为0.***,低于熔点凝结为结晶固体。不溶于水,溶于苯、异丙醚、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仿、石油醚,微溶于乙醇、醚等有机溶剂中。
怎么识别白蜡?
白蜡木犀科,梣属,落叶乔木,高10-12米;树皮灰褐色,纵裂。芽阔卵形或圆锥形,被棕色柔毛或腺毛。小枝黄褐色,粗糙,无毛或疏被长柔毛,旋即秃净,皮孔小,不明显。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叶柄长4-6厘米,基部不增厚;叶轴挺直,上面具浅沟。花期4-5月,果期7-9月。
什么是白蜡?
蜡树是木犀科梣属的植物,落叶乔木,高10到12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黄褐色,粗糙,无毛或疏被长柔毛,小叶5到7枚,硬纸质,卵形、倒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基部钝圆或楔形,叶缘具整齐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无毛或有时沿中脉两侧被白色长柔毛,花序梗长2到4厘米,雌雄异株,宿存萼紧贴于坚果基部,常在一侧开口深裂。
白蜡(学名:Fraxinus chinensis)是木犀科白蜡属植物的通称,又称梣(cén),因树上放养白蜡虫,故取名白蜡树,又是固沙树种。本属约70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极少数向南延伸至热带。中国约有20余种,分布最广的是白蜡树。木材坚韧,耐水湿,制做家具、农具、胶合板等用;枝条可编筐;树皮称“秦皮”,中医用作清热药。
怎样做白蜡?
1、选料 选出需脱色的蜂蜡、意蜂蜜盖蜡、赘脾蜡。
2、化蜡 将选出的料放入锅内,加少量水(蜡:水=20:1),加热,使蜂蜡全部熔化。将蜡液放入预先设置的容量相同的缸内。缸内先加进热水5千克,缸外加保温物。使蜡液在75~85℃下保持恒温,静置1~1.5小时,使杂质沉淀缸底。
3、打蜡花 将澄清的蜡液用小桶注入打蜡花机上的漏斗内,开动螺旋浆,转速为60转/分钟,蜡液流入水中即成蜡花。
4、晒蜡花 将蜡花均匀地摊在白布单或竹板或木板上,置于日光下晾晒,每天喷淋沥尽1~2次水,7~10日后,重复上述4步骤2~3次,即可制成白蜡。
水煮法:先在锅中加入清水,烧至沸腾后,慢慢加入2倍于水重的蜡花,待蜡花完全熔化后,立即退火。在虫渣下沉或清除后,将水上蜡液舀人蜡模中,冷却后取出就是头蜡。
虫渣经清水淋洗、浸漂后,装入蜡袋,再经熬煮、压榨,加工出二蜡、三蜡等。
2/6
接着拿出蜡烛用刀子切开
3/6
把切碎的蜡烛在锅里融化。
4/6
接着把种子放在融化的蜡烛里面裹上蜡油
5/6
凝固后拿出来。
6/6
最后用白蜡涂成喜欢的形状即可。
白蜡和梣树的区别?
梣树(学名:Fraxinus)是木犀科梣属落叶乔木的通称,约有60个物种。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有近30种,北方、南方和中部都有种植。树皮称“秦皮”,中医用为清热剂。树可放养白蜡虫以取白蜡,也称白蜡树。
落叶乔木,稀灌木。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稀单叶,叶缘常有锯齿;无托叶。花***,杂性或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或有时近簇生;苞片常脱落;花萼小,4裂或缺;花冠常4裂,有时2~6裂,或无花冠;雄蕊2,生于花冠基部,无花冠时着生于子房下部,花丝外露或内藏,花药2室,纵列;子房2室,柱头2裂,每室有胚珠2。翅果,翅在顶端伸长,不开裂;***1,扁平,有胚乳,子叶扁平。
约60余种,主要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27种和1变种,广布于南北两地。
木材坚韧,供制器具。枝条可编筐。树皮称“秦皮”,中医用为清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