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如何日常管理?
1.在房前屋后、庭院中挖设鱼池,或放置水缸养殖泥鳅,在养殖池或水缸的底部放上一层土。
2.以便泥鳅钻潜栖息,水深保持在5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放养1公斤仔鳅,养殖过程中可投喂菜叶、水草、米饭、糠、豆饼、菜饼及动物下脚、蚕蛹粉鱼粉...
3.有条件的最好做成配合饵料并搅成块状投喂,在饲养的小水体中有微量的水流***,泥鳅就能产卵繁殖。
养殖泥鳅是一项技术活,那么泥鳅养殖该如何管理呢?
第一、饲料如何投喂
很多人在第一次饲养泥鳅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进行食物的投喂,导致同一个池塘中有的地方食料多,而有的地方食料较少,使得食物的分配不军训,其实食物的投喂也是有技巧的。
饲料在投喂时***取撒食的方式,泥鳅的食物来源非常的广泛,不仅有蚯蚓、水草等天然食物,而且还可以适当的加入小麦粉、玉米粉等,所以说蚯蚓又是一种杂食鱼类。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投喂泥鳅的食物量在每个季节都是不同的,泥鳅的食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饲养员需要对投喂量做出适当的调整。
第二、定期调整水质
泥鳅主要在生活在水里,在特定的条件下会钻进泥土里,所以要考虑在池塘底部填入适当的泥沙,大部分的泥鳅养殖基地都知道随时观察温度的变化,以便对泥沙的厚度做出及时的调整。在夏天天气炎热,所以要加厚泥土的厚度,在冬季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降低厚度。
因为泥鳅排泄物的原因,所以要定期的更换池塘中的水,给泥鳅相对干净的环境。如果发现泥鳅经常到水面呼吸,那么说明水中氧气不足,要及时的补充氧气,或者是降低同一池塘中泥鳅的密度。
第三、日常的管理
泥鳅的日常管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有按时投喂事物,并且随时观察泥鳅的生存状况,查看有无泥鳅“逃跑”的现象等。
泥鳅养殖并不是一件太过复杂的工作,只要掌握了核心的技术,并且妥善的经验,那么就能够得到满意的回报。泥鳅养殖基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成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松对人工养殖泥鳅技术的学习。
注意的问题
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400平方米,池深90~120厘米,水深20~6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半月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第一、鳅种放养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天~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鱼苗长到1厘米时即可转入到鱼种池中饲养。
泥鳅是喜温的鱼类,最适宜的水温在25-28度,在这个温度内泥鳅的活跃度高所以摄入的食物多,它就能快速生长。
第二、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二至三龄的泥鳅性成熟,水温在二十五度左右为最佳,四到九月都可以繁殖,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是盛产期。
第三、日常管理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才能获得较高成活率和产量,特别是在当前高温多雨的季节。在暴风雨期间,塘基或田埂单薄处最容易逃鱼,因此,在放养前要将塘基或田埂加固夯实,在雨季要加强巡视,如发现有裂缝处要及时填补。在进排水口要加固栏栅,以防鱼逃逸。同时在暴雨过后,要及时排出内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