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的动物都有什么?
一般常见的冬眠动物是青蛙、蟾蜍、蛇、蚯蚓、亚洲黑熊、北极熊、鳄鱼、刺猬、乌龟、松鼠、蝙蝠、黄蜂、蜥蜴、蜗牛,睡鼠,并分别讲述它们是如何冬眠的。
其他需要冬眠动物还有:
(1)爬行动物。如蛇类、蜥蜴类、龟类等动物。
(2)两栖动物。如蛙类。
(4)软体动物。如蜗牛、贝类等。
(6)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也有冬眠习性。如鼠类、蝙蝠、獾类、貂类、刺猥等。 (啮齿目栗鼠、欧洲睡鼠、金仓鼠翼手目蝙蝠食虫目刺猬)
(7)大型哺乳动物中仅有熊类有冬眠的习性。如黑熊、棕熊、马熊、北极白熊等。
还有一些冬眠动物如土拨鼠,甚至进行社会性的冬眠。在每个冬眠的地点会有达20只成年鼠和幼鼠互相抵靠在一起,这样它们可以互相取暖,不至于被急剧下降的温度所伤。特别是脂肪贮存较少的幼鼠,在这种冬眠方式中它们更能够度过严酷的冬天。
冬眠的动物有:褐雨燕、蛇、青蛙、亚洲黑熊、蟾蜍、北极熊、蚯蚓、睡鼠、鳄鱼、刺猬、乌龟、松鼠、蜥蜴、蝙蝠、黄蜂、蜗牛、蜂鸟。冬眠是休眠现象的一种,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许多哺乳类。
蛇类。蛇的活动与季节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从春末到冬初这一段时间为蛇类的活动期,是蛇摄食和繁殖的时期。冬季气温较低,蛇一般就在干燥向阳的洞穴、树洞或岩石缝隙中冬眠。
关于这个问题,冬眠的动物包括:
1. 熊类:黑熊、棕熊、极地熊等;
2. 啮齿类:松鼠、旅鼠、土拨鼠、沙鼠等;
3. 蝙蝠类:北极蝠、棕色蝙蝠等;
4. 爬行类:蛇、蜥蜴等;
5. 鸟类:冬季减少活动或进入冬眠状态的鸟类如箭羽鸟、蛤蜊鸟等。
冬眠的动物都有哪些?
冬眠的动物包括但不限于:蝙蝠、松鼠、沙猪、浣熊、旱獭、北极狐等。
这些动物在冬季时,由于气温低,食物稀缺等原因,会进入冬眠状态以适应环境。
在冬眠期间,它们的身体代谢速度减慢,体温下降,心跳和呼吸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节约能量并保护自己。
此外,冬眠期间它们也不会排泄体内的废物,而是储存在体内,等到冬季结束再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动物都会冬眠,比如大熊猫等。
冬眠的动物有熊、松鼠、青蛙、刺猬、蛇、蜥蜴、蚯蚓、土拨鼠、蜗牛、蝴蝶。
冬眠的动物有上百种,在温度降低时就会开始冬眠,哺乳动物冬眠有蝙蝠、刺猬、熊、地松鼠、睡鼠、土拨鼠等;爬行动物冬眠蜗牛、蛇、乌龟等;昆虫有蝴蝶、飞蛾、瓢虫、大黄蜂等;鸟类冬眠有北美小夜鹰、鸱鸺、燕子、白胸秧鸡等。
蛇、蛙、松鼠、熊、极地松鼠、栗鼠、欧洲睡鼠、金仓鼠、蝙蝠、刺猬、乌龟等。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种极端的但被调节的体温、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的下降,是作为对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这种定义不包括变温有机体对环境温度下降而发生被动反应时的季节性或昼夜的蛰伏。因而,真正的冬眠限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冬眠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入眠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
1、入眠: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2、深眠: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
3、出眠: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