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宣城的诗词?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
5、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中提到一种动物“一叫一回肠一断?
宣城见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是谁的大作?怎么用照片诠释?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是谁的大作?怎么用照片诠释?
此诗出自诗仙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鉴赏。
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此诗感物起兴,前二句诵出时间、地理的对比和联结,触动诗人的乡思过程;后二句承接前二句,三"一"、三"三",一句三顿,表现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念。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宣城的李白,突觉眼前映入一片紅色。他揉揉昏花的老眼,走近仔细观看,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蜀中每到暮春三月,杜鹃花开,子规鸟啼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山映红。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对诗人而言,杜鹃就是故乡的花。
睹物思情,杜鹃花开子规啼血,诗人的乡思之情因此被触动。
诗人由宣城的杜鹃花,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写诗时则倒而写之,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如此的写法,把故国之思放在突出位置,表明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花开鸟鸣,更加勾起强烈的思乡之苦。
年青时的李白,胸怀宏伟抱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结果却一事无成还,拖着老迈的病体困居宣城。诗人非旦不能荣归故里,还落到无法踏上旅途的田地,更觉无言无颜见蜀中父老。
李白虽被世人誉为诗仙,却飘泊终生一辈子不得志。不但政治事业无归宿,而且连老身也无所寄托。
千里故乡花开鸟鸣,激起的悲戚之情可想而知。
“一叫一回肠一断”,子规鸟的俗名断肠鸟,没完没了的啼叫,揪断诗人愁肠。
“三春三月忆三巴”点明时令、地理,突现思乡主题。三"一"、三"三"的承接,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诗人断肠之痛,融为一体,无限愁思笼罩全诗,纡结萦回乡思袭来,令人无比悲痛。
如今的杜鹃花品种可多了,颜色不仅有红色,可谓是五颜六色。社会的无比优越性,让李白的那种日子一去不复返。
杜鹃花开花落,月有阴晴圆缺,有故土就有思乡之情。我们盼杜鹃花开,我们等子规鸟鸣叫啼血,故乡在,思念在!
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社会太平,现代科技让分离变得不那么痛苦,让故乡变得不那么遥远,但我们还是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没有看到子规鸟,用手机的专业横式的变焦摸式,大光圈摸式拍了一组照片。呈上杜鹃花,献上南归的家燕,祝福头条的各位朋友。
水平有限,请多交流指点。
作者李白,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