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鳅鱼如何人工养殖?
1.人工养殖
每年4月~8月为刀鳅鱼的生殖季节,此时选择成熟的亲鱼进行催产。亲鱼催产后放入产卵池中自行交配,池水中放置人工鱼巢。亲鱼在鱼巢中产卵,产卵后直接取出鱼巢进行孵化。孵化尽量保持水温20℃~28℃之间,不得超出18℃~31℃,每天换水三次,控制溶解氧含量不低于4毫克/升。孵化池以面积为4平方米~6平方米的水泥池为宜,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为1.0万粒/平方米~1.5万粒/平方米。孵化过程中,注意防止水霉。
2.苗种培育
鱼苗培育阶段:鱼苗放养密度3000尾/平方米~5000尾/平方米。刚孵化的育苗自身卵黄囊为营养来源,在3天~4天内不必投喂。5天以后,鱼苗开始主动摄食。此时投喂丰年虫幼体或小型枝角类动物;8天~10天后,投喂切碎并经消毒的水蚯蚓;30天驯养后鱼苗开始成群觅食,而后进入鱼种培育阶段。[13][14]鱼种培育阶段:鱼种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尾/平方米~1500尾/平方米。鱼种个体较小时投喂切碎消毒的水蚯蚓,个体增大后可直接投喂水蚯蚓。当规格达全长8厘米以上时则开始驯化摄食鱼糜。
3.成鱼养殖
成鱼养殖一般***用精养方式。鱼种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尾/亩~3000尾/亩。经过8个月~10个月的养殖,成鱼平均个体达200克以上,即可收获上市,亩产量一般达250公斤~300公斤。刀鳅鱼为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刀鳅鱼主要投喂冰鲜鱼,经过人工驯化后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如鳗鱼饲料)。
养殖泥鳅能放回野外吗?
泥鳅本是大自然的天然物种,后来才发展成人工养殖,喂养的泥鳅本身就是人工养殖的泥鳅,人工养殖的泥鳅若是放回适合泥鳅生长的环境完全没问题,是可以存活下来。泥鳅的食性很杂,有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动物下脚料等。人工养殖以动物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
必须能啊,泥鳅是在底层水生存的。只要不是咸水都能活,你放生的时候,它会从放生的地方游到适合它生存的地方。能放生的动物有很多,但是我们要先了解那种动物是适合在什么环境中生存的,不能把善事做成坏事,所以要先进行了解再放生。放生泥鳅也是有讲究的,泥鳅的习性:
喜生活于淤泥较厚的静水中。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软泥的地方。由于生活于光线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触须来寻找食物。
泥鳅可生活在溶氧极小的水或淤泥中,除进行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和肠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当水温高、气压低或密度过大、水中溶氧不足时,可跃出水面吞吸空气,行肠管呼吸。
人工养殖的泥鳅在长江里存活吗?
答:能存活,因为泥鳅是一种比较容易适应环境的鱼类。
泥鳅,鳅科泥鳅属动物,有“水中之参”的美誉。泥鳅形体小,细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前段略呈圆筒形。泥鳅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它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能。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所以泥鳅在长江里是也是可以存活的。
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去市场买泥鳅如何快速分辨是人工养殖泥鳅还是野生泥鳅呢?
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食物,蛋白质含量非常高,有水中人参的美誉。以前在农村的水稻田里面野生的泥鳅非常的多,经常在水田里面干活的时候,用脚就能踩到泥鳅。然而现在,随着农村种植粮食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很多地区的水田里面泥鳅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过分的使用了除草剂,除草剂的毒性非常强,而且有害成分能够溶解在水里面,因此,在水田里面的泥鳅,就会因为大量使用了除草剂,导致中毒死亡。
现在如果哪个地方的稻田里面仍然有野生泥鳅生存的话,那么说明这个地方种植粮食的方式仍然是比较古老的,没有受到太多的污染,也没有过量的使用除草剂。现在看到哪个地方的农田里面,还有泥鳅捉,都会觉得非常羡慕,因为我们那边,基本上水田里面看不到泥鳅了,捕捉泥鳅的场景似乎已经成了往事,在我们那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野生泥鳅的数量不断减少,有很多农村人纷纷开始投入到养殖泥鳅的行列。养殖泥鳅其实也不会特别的复杂,有些人甚至直接在自己的水稻田里面养着泥鳅,只不过喂养的时候会主要喂饲料,因此,养殖的泥鳅在味道上确实比野生泥鳅逊色很多。那么喜欢吃泥鳅的人去市场上买泥鳅,如何去分辨,是否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呢?
首先,看泥鳅的颜色,野生环境下的泥鳅一般生活在泥巴里面,只是在捕食的时候才会出来。因此久而久之,泥鳅身上的颜色,会跟泥土的颜色融为一体。而在我国南方的水稻田里面,泥土一般都会带一点***,因此野生泥鳅表面的颜色一般会呈现淡***。养殖的泥鳅由于密度比较大,再加上养殖环境比较安全,因此它们不需要躲藏起来,因此养殖的泥鳅身上的颜色一般比较深。
其次,看泥鳅的体格,一般市场上卖的泥鳅,如果是野生环境长大的话,大小不会特别的均匀,有大有小,而且一般都不会超过食指大小。但是人工养殖的泥鳅由于都是用饲料喂养的,因此体格会比野生泥鳅大很多,而且养殖泥鳅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的话,养殖户是不会拿出来卖的,因为太小,就开始卖的话利润也不大。因此人工养殖的泥鳅,体格一般都会比野生泥鳅大一点,而且个头都非常的均匀。
最后,从口感上来区别,一般来看,野生环境下长大的鱼类都会比人工养殖的要鲜美一点,而泥鳅作为水产品之一,在野生环境下长大的泥鳅毕竟在营养价值方面要比人工饲养的高,所含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会比人工养殖的要高,因此口感上会有很大的区别,肉质也更加的细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