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怎么区分?有哪些好的方法?
首先感谢题主邀请!
大黄鱼又被我们称为大黄花鱼,其无论养殖还是野生的,都是海水鱼,这一点与鲈鱼不同,目前养殖鲈鱼大部分都是淡水养殖。当今野生大黄鱼与养殖大黄鱼的价格存在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因为供需关系。所谓物以稀为贵,这两年野生大黄鱼被天价出售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条野生大黄鱼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而养殖大黄鱼却相对更加亲民,一般养殖大黄鱼价格在15—20元之间,这取决于其规格大小。特别提醒大家现在有些不良商贩用黄姑鱼冒充大黄鱼,以此谋利。
黄姑鱼(这货跟大黄鱼是不是有点像)
因此区分大黄鱼是养殖还是野生的,单纯看价格就显而易见。此外市场上卖的大黄鱼基本都是养殖大黄鱼,不要听鱼贩瞎忽悠说自己家的鱼都是野生的。
野生大黄鱼的外观与养殖大黄鱼也存在较大差异。首先野生大黄鱼尾柄细长,养殖大黄鱼尾巴粗短,其次野生大黄鱼全身泛着金黄,鱼身整体修长,臀鳍和腹鳍更加细长。养殖的大黄鱼较为肥胖,剖开鱼肚会发现里面含有大量油脂。
野生大黄鱼
养殖大黄鱼
营养价值方面,野生大黄鱼的确拥有更高的营养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它富含更多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各种微量元素等,特别是它的鱼鳔和鱼肝有很大的医疗价值。鱼鳔可以制作鱼胶,鱼肝可以做鱼肝油。野生大黄鱼的口感更加鲜美细腻,有黏性。
养殖大黄鱼其实营养价值也较高,完全能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没有买卖就没有***,我们不能为了一己私欲,为了品尝珍馐野味,让濒临灭绝的野生大黄鱼彻底绝种,我们需要让它们繁衍生息,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从外观上看野生大黄鱼体色更黄、鱼嘴更红艳、鱼体更修长苗条、肚小,因为生存环境的关系,野生黄鱼的嘴巴、眼圈会显得大一些,鳞片粗大,肉质排列也相对比较紧密,吃起来有嚼头,口味鲜美。而人工养殖大黄鱼由于生活在网箱里比较悠闲,缺少锻炼,体形较肥,鱼肚较鼓胀,肤色暗黄或灰白,鱼唇颜色淡。另外,野生大黄鱼的鳍一般干净而完整,鳍形较长,而且从海里捕捞上来时,由于气压减低引起鱼鳔爆破而毙命,不大有痛苦挣扎过程。身上的鱼鳞、鱼鳍不会留下充血的痕迹。那些鳍看上去有点红、有点破损,鳍形较短;鱼身上有红点、伤痕的,可以肯定是养殖的。因为人工养殖大黄鱼一般被关在网箱里养,在狭小的空间里游动时容易撞伤。目前有些深海养殖大黄鱼和野生的大黄鱼外表有些相似,但吃起来肉质有点松软,口味不如野生的纯正。
我选鱼时是看头的大小,野生的头比较大,占全部身体的比例多,而饲养的头小,且身体肥圆。
其实现在大黄鱼野生的很贵,同样石首鱼类中还有另几种大黄鱼的近亲,野生的黄婆(也叫黄姑子)、米鱼、白姑子,口味与大黄鱼相近,也是不错的选择,关键这些鱼一山都是野生的。
多年以前,市场有些不法商贩用黄婆冒充大黄鱼卖(黄婆比大黄鱼更黄),也见过在白姑子鱼身上涂咖喱冒充大黄鱼(白姑子形与大黄鱼几乎一样,但没有大黄鱼那黄色,通体偏白色)
野生大黄鱼鱼体瘦,狭长,颜色鲜艳,养殖大黄鱼身体肥胖,颜色浅淡些。这些没有对比是不容易分辨的,比较容易分辨的是看它的胸鳍,野生的胸鳍长,能包住眼睛;人工养殖的胸鳍比较短,包不到眼睛。
大黄鱼曾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之一,上世纪60-70年代,东海的野生大黄鱼捕捞产量都在12万吨以上,最高的一年甚至达到了16.81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的野生***很快就衰退了,目前野生的大黄鱼已经非常少见了。“物以稀为贵”,2016年一条4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就拍卖出了2.98万的高价,折算下来平均每斤就是7000多元。
1985年,国内的水产专家成功突破了大黄鱼的人工繁育难题,从此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开始兴盛起来,目前水产市场上销售的大黄鱼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
2020年的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范围内大黄鱼的养殖产量为22.5万吨,是单品养殖产量最高的海水鱼,紧随其后的是石斑鱼,其养殖产量为18.3万吨。
那么问题来了,野生的大黄鱼和人工养殖的大黄鱼究竟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外观上的区别
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的生长环境不同,外观性状也有差异。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大黄鱼的鳞片都很紧致、完整,体色都是金***,体表富有光泽,鳃丝清晰,呈鲜红色,体表的粘液透明,眼球饱满。
但野生的大黄鱼体型更加细长、苗条,色泽相对较亮,而养殖的大黄鱼无一例外,体态肥胖,色泽相对较暗。
▲▲上图显示了野生大黄鱼与5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在外观上的差别,具体的差别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在定量指标方面,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体长/体高,野生大黄鱼体长与体高的比值在3.73~4:05之间,而养殖大黄鱼体长/体高一般在3.4~3.8之间。
▲▲上图中,组号为W的是野生的大黄鱼,D0,D1,D2均为养殖的大黄鱼。由图可知,野生大黄鱼的体长体高之比是最高的,肥满度是最小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便同样都是人工养殖的,不同的模式也会导致大黄鱼的性状出现明显的差别。比如筏式养殖的大黄鱼体长与体高的比值最小,体型短粗,脂肪含量高,而深水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最接近野生的大黄鱼,身体呈流线型,体态更加俊长。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也很简单,深水网箱的水体大,水流畅通,大黄鱼的运动较多,体型、质地和风味都接近于野生的大黄鱼;而大黄鱼的筏式养殖基本上都以小网箱为主,空间狭小,养殖密度高,水流不畅,饵料沉积严重,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大黄鱼肥胖的体态。
其次就是营养与肉质上的区别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2019年专门进行了一次检测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比较野生和养殖大黄鱼的营养品质差异。
结果表明,野生大黄鱼的水分含量为64.26%,比养殖的大黄鱼明显更低。野生鱼的灰分含量为1.24%,同样也比养殖的大黄鱼更低。在粗脂肪含量方面,野生的大黄鱼粗脂肪含量为9.76%,而养殖大黄鱼的粗脂肪含量高达10.74%~14%。
大家比较关心的还有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野生大黄鱼的粗蛋白含量为21.02%,比任何模式(筏式养殖、池塘养殖、围网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等)下养殖的大黄鱼粗蛋白含量都要高。
另外,野生大黄鱼的肌肉弹性和咀嚼性都要显著高于养殖的大黄鱼。在野生大黄鱼肌肉中,研究人员共检测出了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有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有7种。
野生大黄鱼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明显高于所有模式下的养殖鱼。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油酸,这与意大利南部海域以及太平洋中东部的珍鲹、犬牙、石首鱼等几种鱼类的脂肪酸研究结果相似。
总结
总之,野生的大黄鱼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性,从外观上看更加瘦长,体长与体高的比值更大。至于体表的颜色,并不是区分野生和养殖的主要依据,因为国内已经有研究表明,投喂的饵料能够改变大黄鱼皮肤的颜色以及抗氧化能力,还能改变大黄鱼的形态并提升大黄鱼的品质。
不过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大黄鱼,其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高,具有降血脂、软化血管以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经常食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野生的大黄鱼有价无市,想吃也买不到。从价格来看,养殖的大黄鱼还是非常亲民的。在福建宁德地区,4-8两的大黄鱼收购价格为12.8元/斤,一斤左右的大黄鱼海面收购价为13.5元/斤,水产市场上的价格会高一些,但也不会高太多。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养殖大黄鱼的价格还是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偶尔买来尝尝鲜还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1、鱼头:野生大黄鱼鱼头小且尖,养殖大黄鱼鱼头大而浮肿。
2、鱼尾:野生大黄鱼鱼尾修长有力,而养殖大黄鱼鱼尾短小。
3、背鳍:野生大黄鱼背鳍有锯齿呈***,养殖大黄鱼背鳍颜色灰白。
4、口感:野生大黄鱼肉质紧嫩,养殖大黄鱼肉质松散。
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怎么区分?
一、体型不同
野生大黄鱼由于活动性强,体瘦且较狭长,肉质细腻;
而养殖大黄鱼由于活动范围限制,体胖且脂肪含量高,尤其是肚皮大而短圆!
二、体色不同
野生大黄鱼体色呈金黄鲜亮,色泽好看;
而养殖大黄鱼体色较淡。
首先我们看鱼鳍,嘴巴边上的鱼鳍和背部的鱼鳍长短,都代表了大黄鱼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相比而言,野生的大黄鱼鱼鳍要长,背鳍要更大一些。
然后再看体型,野生大黄鱼的鱼头要比养殖大黄鱼的鱼头要小一点,而且体型上,养殖的大黄鱼也更加肥大。
养殖的大黄鱼生长在网线中,空间有限,因此尾巴短。野生的大黄鱼生活在无边大海中,尾巴自然比较长。
2养殖的黄鱼鱼头大,野生黄花鱼鱼头小。野生黄鱼一般“涂口红”,上下颌边缘处呈现着艳红色,正所谓体黄唇红。
野生黄鱼全身呈金***,格外好看,养殖黄鱼偏白。
3野生黄鱼眼大,蒸出来后,鱼会凸出来,而养殖黄鱼的眼睛会凹下去。
4野生大黄鱼和养殖大黄鱼,从尾巴,眼睛,身体等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还是比较容易辨认的。不过平时购买养殖的大黄鱼居多,野生大黄鱼较少。挑选新鲜大黄鱼的时候,记住三点:眼珠通透,鳞片紧实,鱼鳃鲜红。一般就可以买到肉质鲜嫩,口感细腻的新鲜大黄鱼了。
养殖黄鱼和野生黄鱼的区别?
野生大黄鱼和养殖的区别有:
1、体型不同。野生大黄鱼体瘦且狭长,形体很漂亮,呈金***。养殖大黄鱼常年在网箱缺少锻炼,肚子大而圆,肤色微暗***或灰白色。
2、鱼头不同。野生的头比较小,而养殖的鱼头较大。而且野生大黄鱼上下颌边缘处呈鲜艳红色,养殖的颜色就比较淡。
3、鱼尾不同。野生的长时间在海中回游,尾巴比较修长。而养殖的大黄鱼生活在网箱中,尾巴较短。
4、口感不同。野生大黄鱼肉质比较紧密,吃起来有嚼劲,味道鲜美;而养殖大黄鱼肉质有点松软,味道不如野生大黄鱼。
鱼头:野生大黄鱼鱼头小且尖,养殖大黄鱼鱼头大而浮肿。
鱼尾:野生大黄鱼鱼尾修长有力,而养殖大黄鱼鱼尾短小。
背鳍:野生大黄鱼背鳍有锯齿呈***,养殖大黄鱼背鳍颜色灰白。
口感:野生大黄鱼肉质紧嫩,养殖大黄鱼肉质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