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哪些名人,是通过“捡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贾占波在男子五十米***3x40米的决赛上,成功捡漏,获得了冠军!
比赛结束后,贾占波接受***访时笑着说道:“说实话,并没有想到自己能拿冠军”。
贾占波在赛后表示,比赛前,他的教练许海峰给他们的目标要求就是在这个项目上取得前八名的成绩就好了。
而贾占波当时的状况也不是很好,他想着能够夺得奖牌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只是没想到对手竟然在最后一枪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将奖牌拱手送给了贾占波。
在决赛上,每个运动员都有10枪,直到最后一枪的时候,排名第一的是美国选手埃蒙斯,排名第二的则是中国选手贾占波。而这个时候,美国选手埃蒙斯整整比排名第二的贾占波多出了3环,如果两人都在正常发挥的情况下,毫无意外埃蒙斯肯定会获得冠军,可是意外就出现在这最后一枪上。
贾占波先打了一枪,10.1环,好吧,看来老二的位置是确定无疑了。
随后是埃蒙斯,他平静地打出了一枪,等了一会,可是为什么埃蒙斯的显示器上空的呢?
埃蒙斯也蒙了,所有人都蒙了,原来,身处2号靶位的埃蒙斯竟然将最后一枪打到了3号靶上,经裁判裁定,埃蒙斯的这一枪是0环。
仅仅是因为埃蒙斯的失误导致了美国队的冠军旁落吗?不止他一个人,还有夺得银牌的安迪,因为他多打了一枪,因此被扣掉了两环的成绩。
就这样,贾占波非常意外地捡漏,成为了冠军。
公元1660年5月28日,一个男婴降生于神圣罗马帝国选帝公国不伦瑞克-吕讷堡的汉诺威,他的老爹是神罗汉诺威选帝侯恩斯特·奥古斯都,他的母亲是英格兰之王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亚,这是一个拥有黄金血统的男婴!
好吧,其实以上这一切都是扯淡,他老爹恩斯特虽然号称选帝侯,但其实上面还有三个哥哥,怎么轮神罗的皇位都落不到他头上,而且那时候神圣罗马的王位已经攥在西班牙手里了。他老娘确实出是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但其实出生在波西米亚,连伦敦塔长啥样都不知道。
所以这个叫做乔治·路德维希的男婴其实狗屁不是,也就能继承自己老爹那点可怜封地,顶着汉诺威选帝侯的大帽子混日子而已。然而开挂的人生无法解释,这货后来终归成了震撼欧洲的捡漏之王。
牛刀小试——三个打工的怪伯伯
前边不是说乔治有三个伯伯嘛,那可是个顶个的好汉,从少年时代就南征北战的兼并了不少地盘,不负日耳曼蛮子的美名。可是他们却有一个相同且难以启齿的问题——生不出儿子来。
这边执行的还是萨利克法条,女性没有领地继承权,于是三个伯伯全都给乔治义务打工了。最好心的二伯伯临终之前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简直是最贴心的全方位金牌服务,送钱送粮送领地,管吃管住管姑娘.........
1698年1月23日他的亲爹恩斯特去世,他很随便的就把四位长辈所有地盘全部收入囊中,在38岁统一了不伦瑞克-吕讷堡。
神级捡漏——硬扣上的英国王冠
时间很快来到1714年7月,乔治同学百无聊赖的跟***鬼混,已经52岁的他早不复当年之勇,躲在厕所寻找蓝色的小药丸。这时厕所的门被敲响了,一个低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阁下!在左侧第三个抽屉里!”
要不是乔治听出是外交大臣的声音几乎被吓尿当场:“我擦!有啥事儿不能等我齐活儿再说?不对!你咋知道在那的?”
外交大臣低沉的声音再次响起:“英国的安妮女王病危了。”
乔治:“不是没死嘛!?死了再随份子不行吗?再说这和我有毛关系?”
外交大臣:“您也是她的继承人之一啊!”
乔治:“前面他喵排着50多号人呢!这也算继承人?算啦!你把俺珍藏那半斤萝卜送过去吧!当破财消灾啦!”
外交大臣:“可是他们选定的继承人是您母亲啊!”
把小药丸洒了一地的乔治:“我擦!英国佬疯了?”
外交大臣:“这事儿说来我都不相信,10几年前他们不是弄了个《1701继承法案》嘛!”
乔治:“是啊!怎么了?”
外交大臣:“那个法案规定只有新***才能继承英国王位,排你母亲之前的继承人都是天主***.......”
乔治:“这也行.......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俺老娘上个月已经去世了啊?!”
外交大臣:“所以继承王位的是您!你是最靠近继承权的新***.....”
厕所的大门瞬间被打开,裤子都没提上的乔治出现在门前,右手拿厕纸,左手拿药丸,两腿间还夹着一条毛毛虫:“还犹豫什么!我们向英格兰出发吧!”
1714年10月20日,连英语都说不明白的乔治·奥斯古都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国之王,前任安妮女王已经把苏格兰、爱尔兰全部摆平,他接手的是一个完成的不列颠,开启了英国的汉诺威王朝,这样的捡漏堪称神级...........
蒋介石就是通过“捡漏”走上人生巅峰的。
为何要这样说呢?
要知道孙中山在世的时候,蒋介石这个人并不是***骨干,他属于是编外人员,是要资历没有资历,要地位没有没地位,若是大佬们开会,他就是看门的小弟。
这从孙中山去世后的人事安排就可以得知,孙中山去世之后,是汪精卫接班了,而且是***军政大权一把抓。
当时的***重要人物,还有廖仲恺、邓演达、许崇智、胡汉民、孙科等等当时***的骨干人员,而且他们也是手握大权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人是胡汉民和廖仲恺。
胡汉民当时的职务是兼中央执行委员会五常委员之一,中央***委员会八名委员之一,外交部部长三职于一身。
地位十分的显赫。
廖仲恺职务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同时兼财政部部长。整个***日常的运行更是离不开他。
所以说他们两个才是汪精卫下面的两个骨干人物,才是汪精卫的左膀右臂。
孙中山只是让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当时的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就是数千人而已,至少当时的黄埔军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
孙中山并没有让蒋介石掌军权,而且还规定了校外的事情,是不能让蒋介石干预的。所以说当时的蒋介石就是***中的一个黄埔军校的校长而已,并不是权利核心的人物。
但是,后来蒋介石掌握了***的主力军,成为了核心人物,能够和汪精卫平起平坐,这就是为何要说蒋介石是通过“捡漏”,走上的人生巅峰呢?
说到蒋介石“捡漏”的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廖仲恺被刺杀了。
可以说廖仲恺当时是***的二把手,他被刺杀后蒋介石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刺杀廖仲恺的人,最后被蒋介石查清,竟然是胡汉民的弟弟。
这是党内的斗争!
胡汉民的弟弟之所以要杀廖仲恺就是胡汉民的支持的,这里就设计到严重的党派之争了,胡汉民和廖仲恺两个人是有矛盾的。
廖仲恺被刺杀,胡汉民也就被卷进来,这样两个大佬在***内部就等于是消失了。
一个死了,一个被处分没有职务了。
还有一个许崇智捎带着也被处理了,因为他的私生活太混乱了,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这样的人怎么能被重用呢?
所以廖仲恺的被杀,清除了很多元老级别的人物。元老级别的人物走了,空缺出来的职务,就要新人来顶替了。
蒋介石就是这样上来的,一场意外的刺杀,让蒋介石走到了权力的核心。他在***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革命军总监、成为***中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
若是廖仲恺在,他完全是可以压制蒋介石的,军政大权只能是落在廖仲恺身上。但是,就是因为他被刺杀,让蒋介石捡漏了。
蒋介石成为了***二把手,再经过两次东征,他手里的黄浦军,就成为了***军队里的主力军。
有了这样的军队的支持,蒋介石就可以和汪精卫分庭抗礼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蒋介石成最后后来者居上,成为了***真正的一把手。
最终在党派争斗上汪精卫失败了,失败后的他竟然当了一个汉奸,本来是握有一副好牌的,没想到经过汪精卫之手,就给打了如此的稀巴烂。
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正是这样的人,可能连勃列日涅夫自己都不相信,他最终能问鼎苏联权利之巅。
说的勃列日涅夫,很多人可能觉得他能力非常“平庸”,似乎除美男子之称外,再找不到能拿出手的真本领。
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平庸”,才让勃列日涅夫在两位强人之争中“捡了漏”,成功问鼎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很多人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华丽转身,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之间妥协的结果,实际上也可以算是一种捡漏。
在苏联的最高领袖中,勃列日涅夫有两个长处是别人所没有的,一是他善于讲笑话,二是他身后的声誉高。
几年前的一次俄罗斯民调显示,有39%的民众对勃列日涅夫表示欣赏或尊重,这个好感度远高于其他领袖。
可能有人会问,如此这般为何还能问鼎权利之巅?答案就是“平庸”, 因为平庸才使他躲过无数次政治斗争。
下面我们就聊一聊,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从打酱油角色完成逆转达到人生巅峰的?
在勃列日涅夫登顶之前,基本算是一个打酱油角色,几乎没人认为这位身材魁梧的美男子能成为苏联领袖。
尽管青年时期的勃列日涅夫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他的升迁之路却是异常的顺利,33岁时就已担任州书记。
二战爆发后,勃氏先后担任集团军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勃列日涅夫从未上过前线。
二战胜利后,勃氏深得斯大林信任,成为苏共中央书记。在当时苏共委员会中,他是公认能力最弱的一个。
但人缘特别好,原因就是他对谁都不会构成威胁。勃氏也明确表态,自己没有领袖的能力,更没有啥野心。
进入核心领导圈的勃氏,一路扶摇直上,先后担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团委员。
1960年,勃列日涅夫担任最高苏维埃***团***,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这个虚职让他躲过了激烈争斗。
没有人相信,四年后的一场***,让勃列日涅夫成为了苏联领袖。就连他本人也难相信,他会脱颖而出。
当时的赫鲁晓夫正在度***,首都的一场***却在悄然而至。对于这场***的策划者,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
大部分学者认为,苏维埃***团***波德戈尔内、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及中央***团书记苏斯洛夫是主谋。
原因是***团开会之前,勃列日涅夫才接到通知匆匆赶回莫斯科,当时的报告不是他做的,而是苏斯洛夫。
苏斯洛夫在苏联政坛,被人经常称为“灰衣主教”,比较擅长幕后策划。谢列平和波德戈尔内也有觊觎之心。
作为参与者的勃列日涅夫,在听到有人让他给赫鲁晓夫打电话时,勃氏竟差点被吓晕过去,非常惶恐不安。
在赫鲁晓夫被判下野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成为最高权力的有力争夺者,双方谁都不愿将领导权拱手相让。
局势处于僵持之际,“无心争权”的勃氏成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过渡人物,他也只是个理论家,且性格温和。
实际上,勃列日涅夫的当选,就是当时各方政治力量寻求平衡的一种结果。勃氏仅被视为是一个过渡领袖。
勃氏成为领袖后,苏联依然是“三驾马车”当政,勃氏不急不躁,强调集体领导,用了12年才完全掌握权力。
据赫鲁晓夫之子回忆,当时的情况僵持不下,大多数人赞成自然过渡,即由第二书记接替第一书记来当政。
当时勃列日涅夫不仅拒绝打电话,而且不愿做反赫报告,他说自己与赫鲁晓夫共事多年,无法向其解释。
最终,苏斯洛夫承担了这两项任务,完成了***更替。在两强之争中,苏共不得不使用勃列日涅夫来过渡。
就这样,应该是“打酱油”角色的勃氏,恐怕连自己都没想到会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且执政达18年之久。
勃氏当政期间,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达到巅峰,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军费在16年间增长了五倍多。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享年76岁。他一生获得200多枚各种奖章和勋章,送葬队伍由44名高级军官组成。
赫鲁晓夫对勃氏的评价是:不能坚持自有原则,易受他人和自己情绪影响,意志坚强的人可牵着他鼻子走。
谢列平对勃氏的评价是: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州级干部,而非大国领袖。他没有归纳能力,知识微乎其微。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都认为“平庸无能”的人物,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最终执掌苏联达18年。
俄舆情中心的调查显示,勃氏是仅次于普京声望的最高领导人。有61%受访者认为勃氏时期的苏联最辉煌。
总而言之,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勃列日涅夫问鼎权力之巅,多少有些“捡漏”之嫌,但他并非是能力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