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护城河里有多少鱼?从哪来的,有哪些品种?
因为我经常在城河边锻炼、对这里的鱼太了解了。这里的鱼都是人工投放的.
这里现在有鲤鱼、草鱼、黑鱼还有鲫鱼.经常有市民拿着馒头面包过来投食,一群大鱼簇拥而来水面上翻滚着煞是好看!远处的小鱼,排着队沿着水边都过来了.
要问有多少鱼,这个真不好说,经过一年一年的繁殖 ,太多了!
里面的物种太多了!由于现在人们盲目的放生~南无阿弥陀佛。乌龟,鳄龟,泥鳅,鳝鱼,其他鱼类🐠等等都已泛滥!再次呼吁大家爱护自然环境,切勿打破生态平衡,莫要盲目的放生。
2009年,我记得曾有过一次往护城河里投放小鲤鱼的活动,记得是100万条……
西安护城河里有多少条鱼?数字太大,不好统计。
今年夏末一天晚上去含光门护城河散步,借着河边一道蓝色景观灯,有人往河里撒面包屑,立马就有几百条鱼争抢,搅起水花一片。抢食的都是大鱼,一尺左右,嘴张得很圆,一口能吞下10条小鱼吧。
独自往西走了20来米,低头细看,好家伙,***多得竟可以用稠乎乎的鱼粥来形容。估计它们才出生两三天,半厘米长,一簇一簇像受了惊吓似的,没头没脑地在水里瞎闯荡。“鱼粥”之中,间或有大点儿的鱼来回穿梭,身长10厘米左右,好像是保护小鱼,也说不定是跟弟妹们抢食。
顺着灯光我走了很远,走走看看,心里赞叹。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护城河里的鱼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护城河里有了鱼,水就成了活水,西安景色就多了一分生动。
鱼从哪里来?忽地想起2009年,我参与报道过一次往护城河里投放小鲤鱼的活动,记得是100万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何况百万?如今看到的鱼群,应是他们的子孙了。
护城河成了鱼的家园,当为美事一桩。家园除了为它们提供了水之外,还能提供什么?曾多次到农村养鱼塘去***访,看见每个池塘里都有增氧装置,就跟家庭养鱼那种增氧机一个道理。
护城河里还真的有“增氧机”。又过了几天,还是晚上,散步到环城西苑,玉带桥南边,顺河岸摆放了十多个用塑料管扎成的筏子,每个大约有四平方米,每个筏子上有三四十个格子,每格都有一个花盆浸在水里,上面长着叫不出名字的草,生机勃发,竟有一米来高。护城河因筏子而添了绿色,又是一处生动景观。
水上种草,尤其是睡莲、水葫芦、菖蒲等,好看不说,还有利于水体自净,起到增氧作用,杜绝河水黑臭。护城河管理部门自造草木筏子,滋润了市民的眼,滋润了水里的鱼,巧夺天工,一举多得。护城河其他河段似也应予以推广,水草的种类尽可以多一些,好看一些。
只是不知2009年投放的那批鱼,眼下是否还活着。那些鱼若是活着,想必现在应该是很肥硕了。 ■韩 勋 西安晚报> 2018年11月13日 <10> 闲情
这些年,西安市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向护城河投放一定数量的鱼苗,已改善护城河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环境。这些鱼苗包括鲤鱼、鲢鱼、鲫鱼、草鱼、花白鲢等品种,大部分来自西安周边的水库饲养。
2003年4月28日,在南门外护城河举行了百万鱼苗投放西安护城河的活动仪式。当天投放的鱼苗种类包括鲤鱼、鲢鱼、草鱼等五种,共一千多公斤。
据一位养鱼的老专家讲,在城河里养鱼不仅可以观赏,而且还可以利用不同鱼类具有不同的杂食性、草食性等自然界生态平衡规律,控制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水质净化、改善城河生态的目的。
2009年4月25日,由西安市水务局联合华商报社共同举办的《庆“五一”、保护水生态百万鱼苗放流活动》在西安市南门广场举行,百万尾鱼苗放归西安护城河。这次活动共向西安市护城河流鲤鱼、鲢鱼和鲫鱼共150万尾。
2014年4月27日,西安市相关部门对护城河一次性投放20万尾鱼苗。这些鱼苗包括鲢鱼、鲤鱼、鲫鱼等。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刘博介绍,这些锦鲤和锦鲫都是群居性鱼类,在水中群居游动,很适合观赏;而鲢鱼则是滤食性鱼类,在觅食时能起到过滤水体,改善水质的作用。
2017年6月7日,西安县市政管理局组织工作人员向护城河投放了草鱼、鲤鱼、花白鲢等食草鱼类8万余尾,通过生态食物链方式来抑制夏季河内水草过度生长。据工作人员介绍,在鱼苗投放工作前,市政管理局对护城河水系实施了引黄换水工作以及投放500吨生石灰对河底进行消毒,多措并举,切实改善护城河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吃面和剃头,你还知道有哪些风俗吗?
二月二,龙抬头。我们这里主要是吃炒豆子,名咬青,即春天来了。另外,年青人订婚,双方好合,即成双成对的意思。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据说喜鹊搭窝,也是二月二上梁。有时还真见两只喜鹊共同叼一根木棒上梁。
二月二,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每年的二月初二,是我妻子的生日。明天,就是她四十三岁的生日。可惜由于疫情还比较严重,小区里二级管控还没解除,街上饭店和商店都处于停业状态,不能买生日礼物给她,也不能带她去饭店吃烛光晚餐了。心有所触,情有所感,写了两首小诗,祝她生日快乐,美丽长存,健康幸福。
携妻也欲烛光餐,且适生辰四十三。
一梦百年蕉下鹿,双眉廿载画中仙。
同甘共苦谋生路,如影随形践诺言。
天若有情人不老,几回顾盼我尤怜。
二月二,龙抬头,除了吃面条和剃头,我们这里还有吃豆豆,吃搅团的习俗。春雷惊破神龙梦,甘霖飞飘润九洲。吃豆豆是祈望有豆大的雨点落下来,浸润万物。春雨贵如油。搅团也叫无头面,吃搅团是祈望今年的收成绵延不尽,够搅用。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二月二,龙抬头。过了二月二,意味着以后降雨多了,开始打雷了。
在我们家乡,有二月二炒料豆和打囤的风俗。前一天晚上家里的大人便把已经处理好的豆子和用于打囤的草木灰准备好,二月二天不明,女人炒豆子,男人打囤。
打囤是用木锨或铁锨铲上草木灰以人为园心划园,边转圈边抖动锨头,草木灰落下后便成了一个灰圈,这就是囤。囤打好后还要在囤边上划上一个短短的象梯子样的东西,称为囤口,以便往外淌粮食。囤打完后要在囤中心抓上一把粮食,用瓦片盖好,待出太阳后放出鸡来让鸡吃掉。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人民盼望五谷丰登,二月二打囤就是寄托了这种美好的愿望。人们认为,囤打的越多,收成越好,各家各户都在自己的院内、大门口、场院内,凡是属于自己的地方都打上囤,每个囤内都放上不同的粮食。除了打囤,还要在睡觉的炕上蓆子后面和墙根处撒上草木灰,说是可以防毒虫。
过去农村做饭用的是柴草,灶底的草木灰从来不缺。过去农村盖房用的都是土坯,在打制土坯时,为防止湿土粘住木模,每敲打一块都要先在模子内撒上一把草木灰。
炒豆子一般用黄豆。先把豆子泡透,捞出后用盐拌匀放在太阳下晒,待晒到多半干时就可以炒了,炒时用沙土,炒出来的豆子又酥又香。也可用红、白糖炒,别有风味。那时粮食少,黃豆更少,有点黄豆留出来,除了二月二炒料豆,还要留着过年做豆腐用。尽管炒豆不多,上学时也要给老师带些炒豆吃。二月二这一天,老师的饭盆内盛满了炒豆,够吃一个多月。
在全年的节日中,二月二不算大的节日,不象端午和中秋那样有代表性的食物,家境好的吃顿饺子,一般的就很难说了,有的吃面条,有的焖小米绿豆干饭,有的则与平常一样。
西安有什么文化风俗?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省会城市。这里是大家熟知的关中文化发的发源地。“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怕怕头上盖,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这《关中八大怪》是对西安民俗文化的总结。这里之说下西安最典型的。
首先就是唱秦腔,陕西人对秦腔的喜爱,就和北京人对京剧的喜爱一样。不同地方时,秦腔唱起来高昂激烈,强烈急促,作为花脸角色更是扯开嗓子大吼。老一辈的西安人都喜欢听这些,非常过瘾。
其次就是喜欢开“老碗会”。就是指关中的男子吃饭时,不喜欢呆在家里,都喜欢找暖和或者背风的地方好多人聚到一起边吃边聊天。有时候这种会,一开就是一两个小时。在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最后,就必须提西安的牛羊肉泡馍。这是西安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常言道,来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就相当于没有来西安。作为西安人,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吃一顿牛羊肉泡馍,有煮的也有炒的,口味吃起来简直是美得很。
西安的历史文化不用多说了,这里是中国十三个朝代的故都,是西北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西安的环境就象就如秦砖汉瓦的颜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土,天是灰蒙蒙的,地也是灰蒙蒙的,如几千年沉积的文化,又似一首古老悠悠的秦歌。西安的人也是不错的,是比较中交的人。西安的名吃有老孙家羊泡馍、葫芦头泡馍、贾三包子等等,味道也是不错的。这些都不多说,今天就单说一下“西安八大怪”,也都很有意思。
第一怪:帕帕头上戴
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象中国西部片中演的那样。据说它有七大功用: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惠,又实惠,一举多得。
第二怪:房子一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整个陕西省,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那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三怪:泡馍大碗卖
所谓“馍”,就是死面饼,用手撕碎了放进碗里,然后用汤煮一下。俗话说“南方人细致,北方人粗犷”,而西北人粗之更甚,单从饮食中即可见一斑。
第四怪:面条像腰带
就是说的面条长长的一根,宽的就跟裤腰带一样;面条既粗又厚,吃起来光滑、筋道,很有嚼头;再放些辣子什么的,好吃得很。陕西盛产小麦,所以陕西人主要以面食为主。面条的种类繁多,西安吃的面条有棍棍面、拉面、扯面、臊子面等等。
第五怪:烧饼像锅盖
这种饼做的时候要用很硬的面,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轧揉,然后放在直径二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烧制而成,它大如盾牌,外硬里酥,没有好的牙齿是啃不动的。西安人形象把这种饼叫“锅盔”。
第六怪:辣椒是道菜
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不怕辣”,一般人都以为湖南人、四川人吃辣椒是强项,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第七怪:唱戏吼起来
是陕***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即“秦腔”,也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声腔艺术。秦腔最早起源于秦地先民的即兴歌舞,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它声调高昂激扬,强烈急促,几近于吼,而且无论什么人来唱,都带有一种悲壮肃杀之气,是西安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比如“风潇潇兮易水寒,将士一去不复返”。
第八怪:大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因为土地肥沃,以前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所以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后来,有些人就将这一怪改变成“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三万块,三姑娘随便带,四姑娘嫁老外”。